蘭嶼位於台東縣東南方海域上,舊名紅頭嶼,因為島上盛產蘭花而更名「蘭嶼」,島上居住的雅美族人,迄今仍保持著傳統的文化與生活風俗;其家畜採放牧飼養,所以在路上即可看到迷你豬「面帶微笑」的在散步,老山羊倔強的站著納涼;到了蘭嶼一遊,除了欣賞神奧的海島風光外,別忘了領略雅美族人獨特的民情采風!

人文概況島,除少數公教人員及平地人外,居民大多數為雅美族原住民,過去由於自然因素及高死亡率,人口增加甚為緩慢,但自政府自民國五十五年起實施社會福利措施後,以期能全面改善原住民生活,因此人口成長率亦趨於快速。但又因接觸外界瀕繁,相對於人口外流趨勢而言,本鄉人口成長相對銳減,亦使年齡組成趨於高齡化。本鄉除少數公教人員及平地人外,居民大多數為雅美族。現有總人口3979人,其中男生為2104人,女生為1875人。其中90%為雅美族人。2008.06.31)。

    蘭嶼鄉於民國三十五年六月一日正式成立紅頭嶼鄉公所,後於民國三十六年因盛產蝴蝶蘭之故而更名為蘭嶼鄉。現轄椰油、紅頭(紅頭、漁人)、東清(東清、野銀)及朗島四村。轄內除鄉公所、鄉民代表會、衛生所、警察分駐所、戶政事務所、蘭嶼完全中學等全鄉機構外,於四個行政村尚設有村辦公處、各國小、派出所及衛生室。除此之外島上尚有國軍中科院、中央氣象局蘭嶼測候所、海關蘭嶼國際燈塔、台東郵局第一支局、蘭嶼民眾服務分社、台灣電力公司蘭嶼儲存場、台電公司蘭嶼發電所、航空站蘭嶼機場、台東地區農會蘭嶼辦事處

    蘭嶼地區民眾生活方式仍保有其傳統原住民與大自然共存的模式。老一輩族人(野銀)仍舊習慣住傳統地下屋,生活型態亦未曾有太大變化;傳統地下屋設計製作之建築亦為防颱防風之作;而每年的2~6月為蘭嶼特有飛魚季節及特有飛魚文化。

    對外交通每天有六班次的航空,每週不定期的客船以及每週二、五的貨輪補給船。

村落 山地原住民 平地原住民 平地住民 總戶量  
戶數 男性 女性 戶數 男性 女性 戶數 男性 女性 總戶 鄰數 男性 女性  
  東清  (野銀) 358 619 573 8 21 21 27 56 57 393 13 696 651 1347
  紅頭  (漁人) 298 497 464 12 26 14 110 151 110 420 11 674 588 1262
朗島 227 393 358 5 10 7 25 21 31 257 7 424 396 820
椰油 223 392 362 10 15 21 73 87 71 306 7 494 454 948
合計 1106 1901 1757 35 72 63 235 315 269 1376 38 2288 2089 4377
總計   3658   135   584     4377  

 

2010.04.30 蘭嶼戶政事務所資料

地理位置蘭嶼舊稱紅頭嶼,位於東經121.3度緯度22度。離台東南方四九海浬(90.8公里)西距台灣本島最南端的鵝鑾鼻僅四一海浬(76公里),北方與綠島隔海距離四十海浬(74.1公里)、南臨巴士海峽與菲律賓巴丹島遙遙相望,東為一望無際太平洋。島嶼呈掌腕由東南向東北,面積滿潮時45.74公里,周圍全長38.45公里,環島全長為36.5公里,僅次於澎湖島,而成為台灣第二大島,另在本島東南方三海浬(5.5公里)處,有一小島稱為小蘭嶼,面積為1.6平方公里,環島全長4.3公里,海岸多為懸崖,且島上缺乏水源及耕地,故至今無人居住。 

氣候形勢蘭嶼位於亞熱帶地區,具有高溫多濕,屬海洋性氣候之特性,年平均最高溫度為攝氏24.8度,最低溫度為攝氏21度 ,全年降雨量平均2900公厘(2000~2006年),故蘭嶼雨量充沛,無旱季可言。蘭嶼又位於東南亞海洋低氣壓與東北亞大陸氣流交會點上,每年7~11月為颱風季節常受暴風雨之侵襲,致使島上房屋、公共設施及農作物常遭侵襲,可見蘭嶼地區性氣候嚴苛地限制了島上的交通、土地利用甚至於也限制了聚居及建築形態。

  蘭嶼是個古老的火山小島,地質則以安山集塊岩為主,四周海岸海拔5070公尺之台地為隆起之珊瑚礁所包圍,因而形成峰巒聳峙,呈現群礁的地形景觀。山稜多呈起伏面,但山坡、河谷則非常陡峭,由其山地周圍之隆起海岸,特為雄偉壯觀,有時海岸垂直竟高達二百公尺,形成蔚為奇觀之天然奇景。

  蘭嶼全島山脈連亙,芬蘭峰(舊稱紅頭山)突起全島中央,海拔552公尺,為全島最高峰。環島由山麓至海濱二百-三百公尺之斜坡地,為本島人民居住及耕作之精華地。本島海岸曲折,天然港灣有八代灣、東清灣、椰油灣等,與山巒相得益彰,構成美不勝收的奇幻島嶼。(以上資訊取自於蘭嶼資訊服務網)